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部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纠正错案退库问题的联合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8 01:46:38   浏览:8580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部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纠正错案退库问题的联合通知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部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部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纠正错案退库问题的联合通知(已废止)



1979-4-13

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部关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纠正错案退库问题的联合通知
〔79〕工商总字第28号

各省、市、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财政局:
最近,有些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反映,在纠正错案、冤案的工作中,应退的罚没款,有的地方财政部门因未见财政部正式文件通知,未予退库。为此,特作联合通知如下:
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过去处理的投机倒把案件经过认真落实,确实需要退赔的,属于应由国库退还的部分,请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三日工商行政管理总局〔78〕工商总字17号通知的有关规定核定后,办理收入退库手续。
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三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

财政部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管理暂行规定》
财政部


第一条 在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法规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一定比例的,要交纳残疾人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为了规范和加强“保障金”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保障金”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方有关法规的规定,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
专项资金。“保障金”按属地原则交纳,中央部门所属单位按照所在地地方法规的有关规定办理。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有关规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达到规定的安排比例。
第三条 企业、城乡集体经济组织交纳的“保障金”从管理费用中列支,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交纳的“保障金”从单位预算经费包干结余或收支结余中列支。
第四条 “保障金”的收取、使用和管理,由县级以上(含县级)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具体负责,并接受本地区残疾人联合会的领导。
第五条 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因经费困难,企业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确需减免“保障金”的,由单位提出申请,报同级财政部门和残疾人联合会,经财政部门会同残疾人联合会审批后,可以给予减免照顾。未经批准,逾期不交者,可对逾期不交的部分按日加收5‰滞纳金。
第六条 “保障金”专项用于下列开支:
(一)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费用;
(二)奖励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及为安排残疾人就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
(三)有偿扶持残疾人集体从业、个体经营;
(四)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适当补助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经费开支。
(五)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直接用于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其他开支。
“保障金”必须按照上述规定用途使用,任何部门不得平调或挪作他用。
第七条 各级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建立健全“保障金”的财务管理制度,配备专门人员负责“保障金”的收支管理,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第八条 收取“保障金”,必须使用财政部统一制定,省级财政部门印制发放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专用票据》,并加盖本地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印章。
第九条 “保障金”暂按预算外资金进行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储存,计划管理,严格审批。“保障金”的存款利息收入计入“保障金”。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收取的“保障金”,应按规定交存财政专户,并按规定编制“保障金”年度使用计划,报经财政部门审批后,由财政部门将资金
划拨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在银行开设的帐户,并严格按计划使用。“保障金”年终结余结转下年安排使用。
第十条 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编制“保障金”年度收支预决算,经同级残疾人联合会审核、财政部门批准后,报同级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和上一级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十一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以根据本《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备案。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1995年1月14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办法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办法的通知

晋政发〔2009〕2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现将《山西省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九年八月十日

  山西省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办法

  第一条 为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和推进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499号)及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对行政复议案件的调解、和解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行政复议调解,是指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行政复议机关经查明有关行政争议的事实,分清是非,在不违背法律和损害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协调,引导当事人互谅互让达成协议,从而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的行政复议处理方式。

  本办法所称行政复议和解,是指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当事人之间自行达成和解,并经行政复议机关确认准许相关和解内容,从而有效化解行政争议的行政复议处理方式。

  第四条 行政复议机关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优先运用调解、和解方式。调解、和解时遵循自愿平等、合法合理和公开公正的原则,保障当事人在行政复议调解、和解过程中充分参与、陈述表达与知悉案情的权利。

  第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运用调解、和解方式结案:

  (一)涉及行政自由裁量权行使的;

  (二)涉及行政赔偿或行政补偿纠纷的;

  (三)涉及自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权属的行政裁决、行政确权的行政争议中,当事人就所涉权属达成调解、和解协议的;或者该调解、和解协议的履行需要变更原具体行政行为的;

  (四)因行政合同纠纷,当事人之间达成新的协议或自愿解除原合同的;

  (五)因土地征收、征用或出让、房屋拆迁、资源环境、工伤认定等行政争议或群体性的可能影响公共利益或社会稳定的;

  (六)涉及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

  (七)有关法律、法规对解决该行政争议没有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

  (八)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可以调解、和解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当事人可以以书面或口头形式提出调解申请,口头提出的,应当记录在案并经当事人署名确认;行政复议机关也可以根据行政争议的具体情况向当事人提出和解建议。

  调解过程中,行政复议机关可以提出调解方案供当事人协商时参考;当事人也可以提出调解方案。

  第七条 行政复议机关主持调解,被申请人应当由主要负责人或者委托经特别授权的工作人员参加。

  申请人或第三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参加调解。

  第八条 行政复议机关进行调解应当制作调解笔录。调解笔录载明以下内容:

  (一)当事人基本情况;

  (二)争议请求(答复)及理由;

  (三)查明认定的事实;

  (四)协调结果与依据。

  经当事人协商一致同意的,以上内容中的争议理由及查明事实部分可以适当简化或省略。

  和解协议中应当载明当事人基本情况及和解结果。

  第九条 调解、和解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二)当事人对调解、和解事项具有处分权;

  (三)第三人无异议。调解内容或和解协议可能影响第三人的权利行使或要求第三人承担义务的,应当经第三人书面同意接受或在和解协议上署名予以明确认可;

  (四)调解笔录、和解协议采用书面形式,并经当事人署名或盖章;

  (五)和解协议经行政复议机关确认准许;

  (六)不具有本办法的禁止性内容。

  第十条 调解笔录不得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内容,和解协议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政复议机关不予确认准许:

  (一)违背法律、法规、规章等禁止性规定和法律原则的;

  (二)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

  (三)当事人滥用权力或权利,违背社会公德的;

  (四)其他依法不予确认的情形。

  第十一条 调解达成一致的,调解笔录应当经当事人署名或盖章予以确认。行政复议机关根据调解笔录及时作出行政复议调解书。该调解书自当事人签收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

  达成和解的,当事人在向行政复议机关提交书面和解协议的同时,一并提交撤回行政复议申请书。行政复议机关确认准许和解协议的,下达行政复议终止通知书。

  第十二条 在调解、和解过程中,当事人为达成一致而妥协认可形成的证据材料,除当事人已根据调解笔录、和解协议履行部分外,如未能以调解、和解方式结案的,不得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证据或依据。

  第十三条 当事人要求按照和解协议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并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行政复议机关可以作出行政复议调解书。

  当事人要求按照和解协议或调解笔录内容制作行政复议决定书的,行政复议机关不予支持。

  第十四条 行政复议调解书应当加盖行政复议机关印章,其效力等同于行政复议决定书。

  第十五条 当事人不愿意调解、无法达成调解,和解未达成协议、和解协议未被确认准许的,或调解书送达前一方反悔,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在法定期限内作出行政复议决定。行政复议机关不得以调解、和解为由拖延案件审理。第十六条 行政复议案件以调解、和解方式结案,该调解、和解内容对原具体行政行为有所变更的,原具体行政行为不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再予以执行。

  第十七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结合不同案情,探索建立针对性强、灵活多样的调解机制。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复议专家组制度,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专家组作用,重大复杂、社会关注度高的行政复议案件调解,邀请有关专家参加。

  第十八条 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工作应当纳入各级行政复议机关年度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范围。

  第十九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建立健全行政复议调解、和解工作机制,加强与人民法院、信访等部门的协作,积极推动社会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第二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调解、和解工作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协调能力。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二十条 行政复议机关应当加强行政复议工作人员调解、和解工作的业务培训,努力提高行政复议案件的协调能力。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